编者按: 善友一问:“法师,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痛苦?我只追求快乐,并不想追求痛苦。结果,快乐没得到,却因执着五欲之乐,引发无数痛苦。我该怎么办?如何离苦解脱?” 答:请了解生命真相,由五蕴构成,五欲刀上蜜,执取危生命。 善友二问:“师父,我是信佛的在家佛教徒,常去寺院供养三宝,认识了佛寺的一些师父。有人说我是“如来”,让我做他的女朋友,他有钱……。这是流氓骗色的套路吧?我要怎样获得离苦的智慧,才不被混迹于佛门的流氓所欺骗?” 答:如来,梵语Tathāgata多陀阿伽陀,译为如来,佛十号之一。佛陀乘真理而来,由真如而现身,故尊称佛陀为“如来”。至于有人说你是他的“如来(佛母)”,估计他搞的是印度性力派双修法或流氓法。关于离苦的智慧,请你阅读佛陀教典,也可参看下面文章,认识生命的真相,由五蕴构成,因五欲起颠倒想,轮回而受报。 善友三:“师父,今天我犯错骂人,要忏悔。我去旅游区的佛寺拜佛上香,有一个出家模样的人竟然搭讪给我算命,说我是他前世的妻子,让我做他的女朋友。当时,我很生气怼他:前世之前,我是你妈,再前世之前,我是你奶奶,你想欺负谁啊?” 答:此事发生在旅游景区,估计你遇到了冒牌货。因为佛陀座下如法如律的出家僧尼,不算命,不打卦,更不会以欺骗为职业,危害社会安全和伤害众生。作为成年人,应知社会法律和法规,你有权利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,甚至报警求助,但不必瞋恨骂人造恶业。 善友四:“法师,我不是佛教徒,和朋友去登山到寺院上香,遇到一个照顾香火清纯年轻的尼师。我们互相加了微信,彼此有联系。后来,她说要还俗嫁给我,可我是有家的人。为这破事,我妻子生气闹离婚,我该怎么办?” 答:自己造业,自己消,请与家人和气沟通。 现列举有代表性的信众学佛疑问,并针对上述问题,个人建议居士善友: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佛陀教诫,清醒理智,保持正念,反省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三业,勿与人争执,莫去纠缠,注意安全,远离瞋恨,远离邪恶。因为世间这类事很多,有人追求女孩失败,患上躁狂症。后来,恶念瞋恨心生起,残杀女孩,伤害无辜,走向犯罪。 为此,我摘抄旧文《人间佛教出世观》——执着“五欲”之苦与“灭苦”之法,发到本平台上,供有缘者阅读参考。 这里,特别提醒:那些混迹于佛门无事生非的盲流,专门卧底佛教界,从事“挑拨离间”,煽动不知真相的无知者作乱,祸害佛教者注意,别再继续搞阴谋,网络已全部记录你们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民众的言论。 另外,请勿对号入座,疑心病患者,莫瞋也莫恼。娑婆世间没啥新鲜事,千篇一律地重复上演贪、瞋、痴,轮回六道的把戏。吃瓜看客,若不幸故事雷同,请自省三思。最好“放下屠刀”,忏悔修行,还为时不晚。须知:法界因果丝毫不昧,聪明过度害人终害己,何况以佛教的名义,骗财骗色? 真学佛者,学佛的目的就是要“认识自己,认识世间,认识生命痛苦的原因,找到灭除痛苦的方法”。希望我们从佛陀的教法中,学习到生命解脱、离苦之法。祈愿佛陀正法久住,众生得遇如法如律善士,趋向正法,离苦得乐! 行愿 2020.6.10 |
在“人间佛教出世观"——执着五蕴之苦与离苦执法”的文章中,已说到“人间佛教出世观”主张:第一种要出离的世间是“五蕴世间”;第二种要出离的世间是“五欲世间”。为什么要出离五欲世间呢?人们执着“五欲”之乐,不知五欲的过患,如人的舌头,去添刀上之蜜。如何灭除执着“五欲”所带来的苦痛呢?请看佛陀的教导。 “五欲”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身的“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”这五官,所认知的世间和经验的世间,而不是我们现在所住的物质世间,即佛教所认为的器世间。在南传《增支部·顺世论者经》中说:有两个顺世婆罗门来见佛陀,他们对形而上学的问题很有兴趣。他们问佛陀:“什么是世间?” 佛陀回答道:“婆罗门!在圣者的戒律中,五欲就叫做世间。是哪五项呢?由眼认知的、渴望的、诱人的、快乐的、可爱的、被激情所缚的形态;由耳认知的...声音;由鼻认知的...香;由舌认知的...味;由身认知的、渴望的、诱人的、快乐的、可爱的、被激情所缚的触;就是这五项。”(1) 从上面文字知道,这段经文所讲的“五欲世间”是从人的内六根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来解说的。那么,什么是五欲呢?据《佛光佛学大词典》解释说:五欲,梵语pañca kāmāḥ,巴利语pañca kāmā,有二种解释: 第一、又作五妙欲、妙五欲、五妙色。指染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。简述如下: 1、色欲(梵rūpa-kāma),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、黄、朱、紫等种种妙色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
2、声欲(梵śabda-kāma),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音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 3、香欲(梵gandha-kāma),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 4、味欲(梵rasa-kāma),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 5、触欲(梵spraṣṭavya-kāma),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、寒时体温、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,能使众生乐着无厌。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,称色界、无色界之五欲为“净洁五欲”。(2)
第二、五欲,指财欲、色欲、饮食欲、名欲、睡眠欲。简述如下: 1、财欲:财,即世间一切之财宝。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,故贪求恋着而不舍。 2、色欲:色,即世间之青、黄、赤、白及男女等色。谓人以色悦情适意,故贪求恋着,不能出离三界——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
3、饮食欲:饮食,即世间之肴膳众味。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,故贪求恋着而无厌。 4、名欲:名,即世间之声名。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,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。 5、睡眠欲:适当的睡眠有利益身体的健康,但“人不知时节,怠惰放纵,乐着睡眠而无厌”。(3) 以上是五欲所含的内容,从中可知“五欲”对一切众生的身与心,有多么大的吸引力。可以这么说,众生无始以来就在五欲中“醉生梦死”,沉沦生死苦海,轮回不已。
《杂阿含·起世经》不仅解释了“云何世间集”,就是世间生起的原因,而且还解释了“世间的消灭",也就是出世。
“世尊告诸比丘:我今当说世间、世间集、世间灭、世间灭道迹。谛听,善思!云何为世间? 谓六内入处,云何六? 眼内入处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内入处。云何世间集? 谓当来有爱、喜、贪俱,彼彼集着。云何世间灭? 谓当来有爱、喜、贪俱,彼彼集着,无余断,已舍、已吐、已尽、离欲、灭、止、没。云何世间灭道迹? 谓八圣道,正见、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。”(4) 这就是我们通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六根所认识的世间,而这样的世间是一切苦的聚集,众生沉沦其中,痛苦不堪。因此,佛陀教导我们要出离这样的世间。 佛教对五欲的详细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苦。佛教认为:众生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对五欲的执著。佛教认为:五欲世间的本身并不是“纯大苦聚集”,它只是苦的来源,而对五欲世间的“贪着才是苦”。 《杂阿含752经》中说,有一位比丘名叫迦摩问佛陀: 佛陀答道:“欲,谓五欲功德。何等为五?谓眼识明色,可爱、可意、可念,长养欲乐。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识触,可爱、可意、可念,长养欲乐,是名为欲。然彼非欲,于彼贪著者,是名为欲。尔时,世尊即说偈言: 由这段经文可知,五欲世间的起源就是贪欲,要出离五欲世间,就要断贪欲,而断贪欲的方法,就是要对五欲世间有彻底而清楚的认识,认识五欲的过患,然后才能彻底的断除贪欲。 其实,世间的五欲本身并不是贪欲,“贪欲”就在我们的内心。因此,“出世”并不是要离开我们所住的这个器世间,而是让我们住在这个世间修习,让自己的内心不再贪欲执着“五欲”,以此离苦得乐。
四、灭苦之道
佛陀教法最终目的是要为众生解脱一切的苦痛,所以早期佛教经典中多处记载佛陀所宣讲的教法都只有“苦和苦灭”。在南传《相应部·阿耨罗度经》第3册第119页、《中部·阿梨咤经》第2册第140页中,佛陀说:“阿耨羅度,无论过去还是現在,我只宣讲苦和苦灭。”(6) “人生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”,我们已得到珍贵的人生,必须要好好善用人生,勿浪费人生宝贵的光阴。须知:“是日已过,命已随减少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?”。作为佛弟子,要努力实践佛陀所教导的正法,“如实知见”五蕴世间和五欲世间的过患。 如何离苦得乐?
五欲刀上蜜,
贪着轮回因;
众色常住世,
行者断心欲。
如实了知人生无常,无常故苦,苦故无我。由此,生起厌离世间之心,趋向正法,如法修行,离苦得乐,达正涅槃圣道。让我们就在今生,依佛陀正法而安住吧,解脱离苦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注释
(1)南传《增支部·顺世论者经》第4册第427页。
(2)《佛遗教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七、卷三十七、《摩诃止观》卷四下都有介绍相关内容。
(3)《华严经随疏演义钞》卷二十七、《大明三藏法数》卷二十四。
(4) CBETA,T02, no.99, p.56,c2-11.相对应的南传经典是《相应部》(第2册第73页)的Lokasamudayasutta.
(5)CBETA, T02, no. 99, p. 198, c27-p. 199, a12. 与此经相对应的南传《增支部》的《参透经》也有相同的思想。
(6)南传《相应部·阿耨罗度经》第3册第119页、《中部·阿梨咤经》第2册第140页说:有一位比丘名为阿梨咤,错误地认为:“我知世尊如是说法,行欲者无障碍。”当佛陀知到后批评他,并说:“比丘们,无论过去还是现在,我所讲授的只是苦和苦灭。”
回 向 偈
愿以此功德,导向诸漏尽。 愿以此功德,为证涅槃缘。 愿以此功德,回向诸有情。 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 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 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 尽此一报身,同生安乐国。
完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